当前位置:首页  >>  毕业证样本  >>  本科毕业证 > 正文

安徽师范大学毕业证样本2019年成人本科毕业证模版图片

本科毕业证 2025-08-03 07:15:00 0
高清样本

安徽师范大学毕业证样本2019年成人本科毕业证模版图片

安徽师范大学毕业证的历程:桃李成蹊

第一章:花津河畔的银杏雨

2025年10月,芜湖的秋风裹着桂花香掠过花津河畔。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毕业生苏雯抱着一摞书走在敬文图书馆前的银杏道上,金黄的叶子落在她深蓝色的校徽上——那枚镌刻着“安师大”字样的徽章,此刻正被阳光照得发亮。

“雯雯!快看,你的论文被《中文核心期刊》收录了!”室友方晴举着手机从身后跑来,马尾辫上的银杏叶装饰随着步伐轻轻摇晃。苏雯低头看向手机屏幕,论文标题《新媒体时代下古诗文教学的“三味”探索》下,编辑的评语赫然写着:“将传统吟诵与短视频结合的创新,正契合‘厚德重教’的师范精神。”

风起时,苏雯的毕业证书从书包里滑出一角,红色封皮上的烫金校徽与校训“厚德、重教、博学、笃行”若隐若现。那是她五个月前在毕业典礼上接过的证书,如今已跟着她跑了三所中学的招聘会。

第二章:答辩场上的“三笔字”

文学院报告厅内,苏雯的PPT定格在最后一页——《<赤壁赋>多媒体教学设计案例》。台下,导师李教授推了推黑框眼镜,目光从苏雯的板书设计图扫到她现场书写的粉笔字。“你的创新点在哪里?”他问。

“传统课堂依赖课本,我设计了‘云游赤壁’VR场景,”苏雯深吸一口气,“但核心仍是师范生的‘三笔字’基本功——就像您教我们的,板书是教师的第二张脸。”

话音未落,后排忽然传来掌声。苏雯转头,看见穿白衬衫的老者正拄着拐杖微笑——那是85岁的退休教授周怀民,曾带着他们这群学生在敬文广场练毛笔字,一练就是三个寒冬。

“孩子,记得把教案寄给我看看。”周教授颤巍巍地递来一张泛黄的信纸,上面是他手写的《赤壁赋》批注。苏雯接过时,指尖触到信纸边缘的墨迹,突然想起大一那年冬天,周教授在雪地里教他们写“师”字:“一横是天地,一竖是脊梁,钩挑里藏着对学生的牵挂。”

第三章:毕业典礼的“最后一课”

10月26日,花津校区大礼堂内,2025届毕业典礼在《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歌声中拉开帷幕。校长李亚栋的致辞如同一堂公开课:
“第一,以‘德’为根,做学生心中的‘一束光’;第二,以‘爱’为舟,渡每一个求知的灵魂;第三,以‘新’为翼,让教育在时代中扎根。”

当李校长走到苏雯面前拨穗时,他忽然低声说:“你设计的古诗文APP,芜湖市教育局正在推广,要不要去镜湖区实小试试?”苏雯愣住,抬头看见大屏幕上“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校训,突然想起五年前开学典礼上,学长学姐带领他们宣读的《师范生誓词》——那个声音里,装的何尝不是一代代教师的初心?

第四章:离校清单上的“文明”

宿舍里,苏雯正按《毕业生文明离校倡议书》整理物品:

  • 归还的《古代汉语》上还贴着图书馆的借阅条,2023年4月23日,她在“世界读书日”活动中借走这本书;

  • 床底的黑板擦已擦得发亮,那是大二时跟周教授学板书设计时用的;

  • 衣柜里挂着白衬衫,左胸的“安徽师范大学”刺绣有些褪色,但针脚依然紧密。

宿管阿姨刘翠英敲门进来,手里捧着个布包:“这是去年你教我养的绿萝,现在长得能绕窗台三圈了,带着去新学校吧。”苏雯打开,嫩绿的藤蔓间躺着一张字条:“雯雯,记得常回‘家’看看,阿姨给你留了桂花糕。”

第五章:粉笔灰与新起点

芜湖站,苏雯攥着前往镜湖区实验小学的公交卡,行李箱里装着三件“宝贝”:

  1. 毕业证书,红色封皮烫金的校徽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2. 周教授赠的《陶行知教育文集》,扉页写着“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3. 那盆绿萝,此刻正攀着行李箱把手,绿得发亮。

公交车上,她收到方晴的微信:“我在合肥一中报到啦!你说,咱们会不会有一天能同台授课?”苏雯笑着回复:“说不定呢,毕竟咱们可是‘学高为师’!”

车窗外,花津河畔的梧桐树正落下最后几片叶子,像极了她们入学时写的“师”字——横平竖直,钩挑有力。

尾声:桃李不言

三年后,镜湖区实小。苏雯穿着白衬衫穿过走廊,胸前的校徽与教师证重叠。她停下脚步,望向墙上挂着的“全国优秀少先队集体”奖牌——那是她设计的“古诗文吟诵社团”获得的荣誉。

抽屉里,那张毕业证书静静躺着,边角已有些卷起。苏雯轻轻抚过校徽,突然明白:毕业证从来不是终点,而是另一段“传道授业”的起点。就像花津河畔的银杏树,年轮里刻着风雨,也藏着向阳而生的力量。


版权所有 百分百样本网 ©2022
18973889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