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毕业证样本  >>  本科毕业证 > 正文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毕业证样本2009年全日制本科毕业证模版图片

本科毕业证 2025-08-13 08:43:05 0
高清样本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毕业证样本2009年全日制本科毕业证模版图片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毕业证的历程
——一段跨越六十年的青春与传承

第一章:校名的重量

1958年的秋天,苏州建筑工程学校的324名师生背着行囊,在合肥东陈岗的泥地上支起了第一间教室。校门上,“安徽建筑工程学校”的木牌在风中摇晃,谁也没想到,这块牌子会在六十三年后变成“安徽建筑大学”,而那块1960年由郭沫若题写的“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校名牌,至今仍珍藏在校史馆的玻璃柜中。

2025届毕业生林夏站在校史馆里,指尖轻轻拂过展柜的灰尘。她的祖父是1960年第一批本科生于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的学生,父亲是1986年复校后的第二届硕士生,而她自己,则是2025年毕业典礼上即将被拨穗的4000名学生之一。三张不同年代的毕业证静静躺在展柜中,泛黄的纸页上,“安徽建筑工程学校”“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安徽建筑大学”的校名更迭,像一部浓缩的建筑史。

第二章:砖瓦间的传承

林夏的毕业设计选题是“徽派建筑节能改造”,这个题目源自她大三时在徽派建筑研究所的一次实习。那天,她跟着导师王平教授去歙县调研,在一栋清末民居的木梁上,发现了一枚1963年安徽建筑工程学校学生实习的刻字。“那时候的学长们,用墨斗和尺规在木头上画图,现在我们用BIM和能耗模拟软件。”王平指着电脑屏幕上的三维模型笑道,“但建筑的核心,从来都是人与空间的对话。”

毕业典礼前一周,林夏在图书馆翻到了祖父的毕业档案。1960年的毕业证书上,校长签名还是“郭沫若”,而专业一栏赫然写着“工业与民用建筑”——这个如今已并入土木工程的专业,曾为安徽的工业建设输送了第一批骨干。档案里还夹着一封泛黄的信,是祖父写给未出生的儿子的:“建院停办那年,我背着行李离开合肥,校门口的梧桐树刚种下三年,树干还没碗口粗……”

第三章:流苏拨动的瞬间

2025年6月18日,紫云路校区体育馆内,4000名毕业生身着学士服,头顶的气球在《唱响青春》的歌声中缓缓降落。校长蔡国军的致辞穿透音响:“你们手中的毕业证,不是终点,而是‘进德、弘毅、博学、善建’的起点。”当流苏从右拨至左时,林夏的眼泪突然涌出——她看见前排一位白发老人正颤抖着举起手机录像,那是她的父亲,1986年复校后的第二届毕业生。

典礼结束后,林夏在九月桥边遇到了王平教授。桥下的易海河水依旧潺潺,只是昔日的泥泞小路已铺成青石板。“记得你大一时的课程设计吗?”王平笑着问,“你把徽派马头墙和太阳能板结合,被我说‘不伦不类’。”林夏脸红了,那方案确实在答辩时被批得体无完肤。“但现在看,”王平从公文包里抽出一份文件,“省住建厅刚立项的‘徽派建筑节能改造示范工程’,负责人写的是你的名字。”

第四章:未寄出的信

毕业典礼的纪念视频《寄往未来的信》里,1958级校友邱军的声音格外清晰。这位2018年主动请缨去华池县扶贫的学长,在视频中说:“我来自农村,所以更要回馈土地。”他的毕业证复印件如今陈列在学校的扶贫成就展中,边角还沾着黄土高原的泥点。

林夏的行李箱里,躺着三件“毕业礼物”:祖父的1960年毕业证复印件、父亲的1986年硕士毕业证书,以及她自己的2025年本科毕业证。校门口,新种的梧桐树已能遮荫,树牌上写着“建校67周年纪念林”。她突然明白,所谓“建大精神”,不过是三代人用不同的方式,在同一片土地上,把“进德、弘毅、博学、善建”八个字,刻进砖瓦,刻进图纸,刻进每一份沉甸甸的毕业证里。

当林夏走出校门时,阳光正好穿过“安徽建筑大学”的鎏金校名牌,在她手中的毕业证上投下一道金色的光。远处,实验综合楼的玻璃幕墙闪着光,那里有她参与设计的第一个项目——一座用3D打印技术建造的徽派建筑模型,即将在全省创新创业大赛上亮相。

后记
2025年的夏天,安徽建筑大学的毕业季多了一个新传统:每位毕业生离校时,都会在校史馆的展柜前驻足三分钟。那些跨越六十年的毕业证,像一座无形的桥,连接着过去与未来,而桥的尽头,是无数建大人用青春写就的答案——关于责任,关于传承,关于如何让一栋建筑,不仅屹立于大地,更屹立于时代。


版权所有 百分百样本网 ©2022
18973889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