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毕业证样本  >>  本科毕业证 > 正文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证样本2009年成人大专毕业证模版图片

本科毕业证 2025-07-26 08:57:51 0
高清样本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证样本2009年成人大专毕业证模版图片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证的历程

一、那张泛黄的纸

1998年深秋,合肥的梧桐叶开始变黄时,43岁的王建国在办公室抽屉深处摸到了那个牛皮纸信封。信封上的邮戳已经模糊,但"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几个红色宋体字依然清晰。当他颤抖着抽出那张毕业证书时,三十年的光阴突然在指尖流淌起来。

证书上的黑白照片里,那个穿着深蓝色中山装的年轻人眼神清亮。那是1985年的春天,王建国作为安徽电大首届经济管理专业学员,在省城合肥的教室里拍下了这张照片。照片里的他刚从淮南煤矿调上来,脸上还带着井下的煤灰痕迹,却遮不住眼底跃动的光芒。

"小王,你这电大文凭能顶什么用?"当时车间主任的话像块石头压在胸口。但王建国知道,这张纸承载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个矿工子弟的尊严。他的父亲在淮南煤矿挖了一辈子煤,临终前攥着他的手说:"娃,要活出个人样来。"

二、井下的灯光

时间倒回1978年,淮南煤矿的巷道里,18岁的王建国正弯着腰在煤壁上打眼。矿灯的光束在黑暗中划出一道弧线,照亮了飘落的煤灰。那天他听说矿务局要选派工人去电大学习,手心的镐把顿时沁出冷汗。

"爸,我想去考电大。"晚饭时他攥着筷子,看着碗里发硬的玉米饼。父亲咳嗽着放下酒盅,煤灰染黑的指甲在桌角敲出清脆的响声:"咱家三代矿工,你能走出井口就是祖坟冒青烟了。"

那晚王建国翻出藏在木箱底的初中课本,煤油灯把影子投在斑驳的土墙上。课本扉页还写着班主任的赠言:"知识改变命运",字迹已经泛黄。他忽然想起十二岁那年,跟着父亲下井第一次见到矿灯,那点微弱的光在千米深的地下,竟比天上的星星还亮。

三、省城的课堂

1985年春天,王建国背着印有"奖给先进生产者"的搪瓷缸,挤上了开往合肥的绿皮火车。车厢里飘着方便面的咸香,他摸着兜里皱巴巴的二十块钱,想起临行前妻子塞来的煮鸡蛋。

安徽电大的教室在桐城路的一隅小院里,爬山虎爬满了红砖墙。开学典礼那天,校长说:"你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生,但你们手中的课本,就是打开新世界的钥匙。"王建国在笔记本上工整地抄下这句话,墨水洇透了三张纸。

每周三的夜晚,他都要从淮南坐三个小时火车赶来上课。记得有次大雪封路,他在火车站候车室啃着冻硬的馒头,听广播里说列车晚点五小时。那天他裹着军大衣缩在角落,借着路灯读《政治经济学》,雪花落在书页上,化作晶莹的水珠。

四、井口与课堂之间

1987年的深秋,王建国在井下作业时右臂被钢梁擦伤。护士给他包扎时,他攥着带血的纱布说:"麻烦把这本书转交给我爱人。"那是他正在研读的《工业企业管理》,书页间夹着几十张写满公式的烟盒纸。

妻子后来告诉他,那天夜里她翻着书,忽然明白那些深更半夜亮着的台灯,那些塞满饭盒的草稿纸,到底意味着什么。当王建国伤愈后,妻子默默辞去了纺织厂的工作,在矿区门口开了间小卖部,用微薄的收入支撑起这个家的求学梦。

1989年毕业答辩那天,王建国穿着洗得发白的工装站在讲台上。评委老师问他如何将所学应用于实践,他举起缠着纱布的右手:"在井下,我们常说'一通三防',现在我懂了,这不仅是通风防尘,更是要打通思想的通道。"

五、时光的馈赠

1998年,当王建国作为矿务局改革办公室主任,在全省煤炭系统会议上做报告时,台下有人举起那张泛黄的毕业证书:"王主任,电大的文凭真的这么管用?"他望着窗外飘落的梧桐叶,忽然想起三十年前那个雪夜。

"这张纸教会我的,不是如何计算成本利润,而是如何让知识在黑暗中发光。"他轻轻抚过证书上的烫金校名,"就像矿灯,虽然微弱,但足以照亮前路。"

如今,安徽电大的旧址已变成现代化教学楼,但每当新学员举起毕业证书时,总会有人提起那个矿工的故事。在桐城路的老教室里,依然挂着1985届毕业生的合影,照片里有个年轻人,眼睛亮得像井下的矿灯。


版权所有 百分百样本网 ©2022
18973889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