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毕业证样本  >>  本科毕业证 > 正文

蚌埠工商学院毕业证样本2020年全日制本科毕业证模版图片

本科毕业证 2025-08-22 08:34:25 0
高清样本

蚌埠工商学院毕业证样本2020年全日制本科毕业证模版图片

蚌埠工商学院毕业证的历程:淮河岸边的成长与回响

一、淮河边的毕业证

2021年深秋,蚌埠龙子湖畔的梧桐叶已经泛黄。苏皖抱着牛皮纸袋站在学院南门,袋口露出毕业证的一角,烫金的“蚌埠工商学院”字样被风吹得簌簌作响。她想起三年前第一次来报到时,这里还挂着“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的牌子,如今红砖墙上“独立学院转设”的标语已被雨水冲刷得模糊。

苏皖的家在淮河南岸的怀远县,父母靠种石榴为生。2018年高考,她填志愿时只认准“财经”二字——村里人都说,学金融能坐办公室,不用像父母那样弯腰种地。可当她真正走进这所学院,才发现“财经”二字背后,是更广阔的天地。

二、折叠的青春

大一的苏皖像株离土的蒲公英。她会在早课时把馒头藏在书包里,会在图书馆因找不到专业书急得掉眼泪,甚至因为听不懂老师的“供应链管理”案例而躲在卫生间哭。直到某个雨天,她在行政楼走廊里撞见了正在搬资料的李明远教授。

李教授是工商管理系的元老,退休后仍每天来办公室整理教学档案。他注意到这个总把校服洗得发白的女孩,主动递给她一把钥匙:“顶楼资料室有套《蚌埠工商志》,你帮我整理整理?”

苏皖这才发现,资料室里堆着泛黄的年鉴、手写的教案,还有一沓沓泛着霉味的校企合作案例。她翻到1993年的记录:学院前身是安徽财贸学校,曾帮蚌埠玻璃厂设计过“以货易贷”的融资方案;2005年的案例里,师生团队为怀远石榴设计过“采摘权预售”模式,帮果农提前回笼资金。

“小苏,你知道为什么我们学院要建在蚌埠吗?”李教授某天突然问,“因为这座城市曾是‘珠城’,而商业的本质,是连接与信任。”他指着窗外淮河,“你看那艘货轮,它装的不只是粮食,是整个淮河流域的生计。”

苏皖开始跟着李教授做课题。她不再盲目追赶同学的节奏,而是沉下心研究本地产业,甚至用自家石榴园做样本,写出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产品供应链金融创新》的论文。这篇论文在省级比赛中获奖时,评委说:“我看到了土地的温度,也看到了年轻人的担当。”

三、转设年的风雨

2020年,学院迎来转设关键期。苏皖同时面临着专业分流、父亲车祸和实习压力。她白天跑医院,晚上改论文,在病房走廊里用手机参加线上面试。某次答辩时,护士推着治疗车经过,金属碰撞声惊得她手抖,PPT突然跳到空白页。

“同学,你刚才说‘供应链金融需要信用体系’,能具体谈谈吗?”评委的声音从听筒里传来,带着几分严肃。苏皖蹲在地上找充电线,突然想起李教授的话:“商业不是冰冷的模型,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结。”

她重新举起手机,声音有些发颤:“我在怀远长大,见过太多果农因为贷款难,只能眼睁睁看着石榴烂在树上。如果金融机构能开发‘石榴采摘权质押贷款’,让果农用未来收益作担保,或许能改变他们的命运……”

一周后,她收到了某农商行的offer。入职那天,她特意回学院看望李教授。老人从抽屉里取出一个铁盒,里面是苏皖大学三年的作业本——每页空白处都贴着便签,记录着她某次提问、某次进步。

“毕业证是起点,不是终点。”李教授指着窗外,“你看那些石榴树,冬天光秃秃的,可根扎得深。”

四、淮河的回响

2023年,苏皖作为项目主管回到母校。她在“乡村振兴金融创新论坛”上展示了一张照片:怀远石榴园里,几位果农举着“贷款到账”的短信截图,背景是漫山遍野的红石榴。

“这是我们和母校合作的‘农产品供应链金融实验室’的成果。”她举起手中的毕业证,“三年前,这张纸让我明白,商业可以很有温度;今天,我想用行动证明,温度可以变成力量。”

台下,一个戴着眼镜的男生举手提问:“学姐,你觉得工商学院教会你最重要的是什么?”

苏皖笑了。她想起那个在病房走廊里答辩的夜晚,想起李教授办公室的灯光,想起父亲喝着她用第一笔工资买的石榴酒时,眼角泛起的泪光。

“是教会我们如何把‘本地’变成‘全球’。”她轻轻抚摸毕业证上的烫金校名,“就像这张纸,它从来不是终点,而是我们与这片土地对话的起点。”

论坛结束后,苏皖在校园里散步。梧桐叶在风中簌簌落下,她弯腰捡起一片,叶脉上还残留着夏日的绿意。远处,新一届的学生穿着院服拍照,笑声穿过林荫道,惊起一群白鸽。

她忽然明白,毕业证的真正重量,不在于它承载了多少荣誉,而在于它见证了多少像她这样的普通人,如何在这片淮河滋养的土地上,写下属于自己的历程。而那些故事,终将随着淮河的水,流向更远的地方。


版权所有 百分百样本网 ©2022
18973889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