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毕业证样本  >>  本科毕业证 > 正文

安徽三联学院毕业证样本2023年全日制本科毕业证模版图片

本科毕业证 2025-08-15 07:46:26 0
高清样本

安徽三联学院毕业证样本2023年全日制本科毕业证模版图片

安徽三联学院毕业证的历程

第一章:翡翠湖畔的起点
2019年夏末,合肥翡翠湖畔的梧桐叶刚染上金边,18岁的林夏攥着录取通知书站在安徽三联学院大门前。这座由安徽三联投资集团创办的民办高校,彼时刚度过升本十周年的纪念日,校训石上“厚德博学,砺能树人”八个鎏金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林夏的选择带着几分偶然——作为艺术生,她的文化课成绩刚过本科线,而三联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在省内的口碑,让她在志愿表上填下了这个代码。开学典礼上,校长金会庆提到学校从1997年创办的民办三联职业技术学院,到2008年成为本科院校的跨越,林夏听得似懂非懂,直到后来在图书馆翻到《三联学院志》,才明白自己踏入的,是一所与改革开放同龄、始终在民办教育浪潮中搏击的学府。

第二章:实验室里的星光
大二那年,林夏在《数字媒体技术》课上第一次接触到动作捕捉设备。当她戴着满身传感器的装置,在实验室里模仿京剧水袖的动作时,隔壁交通工程学院的同学们正在调试智能交通沙盘——那是交通工程学院院长张世伟带领团队研发的省级教学成果,曾获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

“我们的专业就像这座沙盘”,指导老师指着沙盘上闪烁的模拟车流,“要让技术真正服务于生活。”这句话让林夏想起校史馆里陈列的1999年学校升格为高职时的老照片,那时师生们挤在简陋的机房里,用586电脑编写第一个交通管理程序。而此刻,她的同学王馨正在电子电气工程学院备战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她们团队设计的“智能养老监护系统”最终斩获国家级二等奖,证书被收藏进学院荣誉室,与2018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纪念牌并排陈列。

第三章:剪纸与代码的交响
2021年深秋,林夏在剪纸艺术研究中心遇到了改变她职业观的瞬间。作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教育传习基地,这里既陈列着非遗大师的经典作品,也展示着学生用3D建模技术重构的传统纹样。当她的动画短片《徽韵新说》在安徽省环境设计大赛获奖时,评委老师评价:“你们让剪纸里的凤凰飞进了元宇宙。”

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在三联学院处处可见。外语学院将《中国文化》设为双语必修课,护理学院开发出中医养生APP,就连以工科见长的交通工程学院,也要求学生必修《交通文化史》。林夏逐渐明白,校训中的“砺能”不仅是专业技能的打磨,更是对文化基因的传承与创新。

第四章:暴雨中的毕业设计
2023年6月,合肥遭遇百年未遇的暴雨。林夏的毕业设计展恰在此时举行,她的作品《水墨安徽》数字艺术展被临时搬到图书馆地下室。雨水顺着玻璃幕墙倾泻而下,却浇不灭展厅里的热情——动画专业的周琼展示着专升本两年完成的VR古镇漫游系统,机械工程学院的江鑫婧调试着3D打印的仿生机械臂,而交通工程学院的钟茜茜正通过视频连线,向企业代表演示她们团队研发的“城市内涝预警模型”。

暴雨最猛烈的那个夜晚,林夏在地下室偶遇了正在巡查的张世伟院长。老人指着墙上挂着的1997年首届毕业生合影说:“那年我们只有3个专业,127名学生。现在你们有47个专业,18600名同学。”他顿了顿,“但教育的本质从未改变——就像这暴雨,有人看见洪水,有人看见灌溉。”

第五章:红毯上的传承
毕业典礼那天,林夏穿着自己设计的青花瓷纹饰学士服走过红毯。当校长将毕业证书递到她手中时,她注意到证书边缘的暗纹正是剪纸艺术研究中心的经典纹样。台下,2023届162名省级优秀毕业生中,有考入消防救援总队的汪虎生,有拿到税务局offer的赵璐,还有像许馨怡那样在“互联网+”大赛中摘银的创业团队。

典礼结束后,林夏在图书馆前与校训石合影。背景里,新建的机器人工程学院大楼正在封顶,玻璃幕墙反射着翡翠湖的波光。她忽然想起入学时辅导员说的话:“在三联,你们既是学生,也是建设者。”此刻她终于懂得,这张毕业证书承载的,不仅是四年的青春,更是一所民办高校在时代浪潮中坚持教育初心、不断突破自我的见证。

尾声:永不毕业的旅程
如今,林夏的设计工作室开在了学校附近的创业园。每当有新生来参观,她总会指着展柜里那台老式586电脑说:“这是1997年的‘开学礼物’,现在它所在的实验室,正在研发智能交通的元宇宙模型。”窗外,新的教学楼群正在崛起,而校史馆里,2025年毕业的这届学生照片,已经悄然上墙。


版权所有 百分百样本网 ©2022
18973889360